瀏覽次數:14 時間:2018-11-01
微塑料不止在海里,它也許還在我們的身體里。
2004年,英國科學家在首次在《SCIENCE》雜志上提出了微塑料這一概念,此后,許多科研人員都投入到微塑料的研究中并發表了許多重要的成果,使得微塑料污染引起全球的重視。
目前學界對于微塑料的定義為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蛘弑∧ぜ礊槲⑺芰?,實際上很多微塑料可達微米乃至納米級,由于在海洋環境中廣泛存在,以及對海洋生態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因此也被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微塑料有原生的有次生的:“原生”微塑料指是那些制造出來時候的體積就很小的塑料片/粒;“次生”微塑料則是指那些暴露在地上或海中的塑料分解而成的塑料碎片。
微塑料污染還在海里?不,它已經侵入人體
盡管近幾年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概念逐漸被公眾所知,但是公眾在相當一段時間一直認為這一污染盡管在海洋中分布廣泛,但是對于我們的生活來說尚有一段距離,然而根據近段時間內的數個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到,這些肉眼不可見的白色污染其實早已包圍、侵入我們的生活了。
10月22日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的學會上發布了一項新研究,研究首次確認人體內發現了多達9中不同種類的微塑料。
仁川國立大學研究人員近期研究發現在全球范圍內39個不同的食鹽品牌中,超過90%的抽樣食鹽品牌被發現含有微塑料。其中微塑料含量最多的是來自亞洲的海鹽,調查中僅有3個樣品幸免于難。
本次研究抽樣的全球各地海鹽微塑料含量分布圖圖源:綠色和平
近期美國一家機構對全球多個城市進行了150多次自來水檢測,結果顯示83%的自來水含有微塑料成分。
今年4月墨西哥科學家在土壤里、蚯蚓體內、母雞糞便和胃里發現微塑料。
除開各類的科學研究報告,近年來,國內外也不乏在諸如牡蠣等海產品、啤酒、瓶裝水檢驗出微塑料的存在的報道。
根據上述關于食鹽的研究,以非亞洲地區的情況來看,每人平均每年會通過食鹽攝入的塑料微粒都已達到數百個,更不用提通過食物、飲用水等渠道攝入的量。這些看不見的摸不著的微粒通過水流、氣流和食物鏈的逐層傳遞,最終作為終端的我們將其攝入并富集,這也就可以解釋維也納學會上的研究為何能夠在世界各地的8名志愿者體內發現大小不等的9種微塑料顆粒。盡管目前尚未知曉塑料微粒對人類的有何影響,但是通過對體內同樣含有塑料微粒的動植物的研究來看,塑料微?;臼菍θ梭w百害而無一利的。
被抽查的海鹽放大后肉眼可見的微塑料圖源自綠色和平
微塑料早已侵入我們呼吸的空氣、喝的水、餐桌上的佳肴…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無處不在。
塑料“圍人”怎么破?
深究這些塑料微粒的來源,我們不難發現,它們來自于我們隨手拋棄的各式塑料包裝、各種一次性塑料用品,甚至是愛美人士所用的帶塑料微珠的洗面奶,在光照、風力和洋流等的作用下,它們變成了無數我們看不見的塑料微粒。
近年來,隨著如電商、外賣等新興行業在亞洲各國蓬勃發展,亞洲地區產生的塑料垃圾也讓原本就緊張的環境雪上加霜,而在塑料垃圾排放越多的地區,人們通過各種渠道攝入的微塑料也越多。
解決微粒的問題,是拯救環境,也是對我們的自救,一方面源頭上減少微塑料,另一方面抓緊治理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消費者養成良好意識,盡可能做到減少日常生活中對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例如購物時候選擇帶上環保袋,拆完快遞后包裝重復利用;企業負起社會責任,推出更環保的產品包裝等,從源頭上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同時,我們也希望政府和一些組織能夠推行相應的政策和建立良好的回收制度,推動減塑的實現與發展。